隨著現代文化知識的普及,人們對新事物的認識程度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。然而新事物的產生總有其自身的發展歷程!電磁感應原理的提出至今已有188年的歷史,但區別于其他科學技術的是,電磁感應加熱技術作為一個特例率先運用于民用行業之上,而在工業上的運用反而僅有短短十幾年的歷史!那么這一發展歷程是怎么樣的呢?
電磁感應原理一開始由楞次定律演變而出,而電磁阻尼和電磁驅動是早發現的電磁感應現象,但當時未能予以說明,直到法拉第證實感應電流是由與導體性質無關的感應電動勢產生的,即使沒有回路沒有感應電流,感應電動勢依然存在。
被稱之為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。后到1855年9月法國物理學家列昂?福柯,他發現銅光盤的旋轉所需要的力變大時,它是由在同一時間的磁體的磁極之間時,盤旋轉,它的邊緣中感生的渦電流加熱的金屬。從此渦電流引發了一個新分支,電磁加熱。
電磁加熱早期的研究方向在家用電磁爐之上,第一臺電磁爐誕生于1957年的德國。之后隨著科學家對電磁感應技術的不斷研究,1980年家用電磁爐開始在日本及歐美等地區開始暢銷。逐漸傳至我國。
至此,電磁爐作為家用電器的印象深入人心! 而在1991年德國將電磁原理進行升級,主要運用于牛奶和麥啤的殺菌處理,這就是工業電磁加熱器的雛形。隨后高頻大功率器件IGBT模塊的出現為大功率漩渦發熱的應用奠定了基礎!加上計算機微處理技術的極速發展,電磁加熱技術開始廣泛運用于工業加熱之上。
能生科技于2007年引進德國電磁感應加熱技術,所生產的電磁加熱設備采用高速DSP移相算法,每個輸出周期經過嚴格計算以達到節能的目的,電源進線和出線采用銅條結構、純銅條大電流端子,保證超額工作時,銅條和端子不發熱。德國英飛凌變頻模塊確保產品的穩定性,還具備線圈對地保護功能,當線圈破皮或線圈對地短路時,能有效保護整機系統,確保電器的使用安全!